高中語文教師資格面試—《沁園春 長沙》教案
- 時間:
- 2018-12-20 12:55:29
- 作者:
- 婁老師
- 閱讀:
- 來源:
- 甘肅教師資格網(wǎng)




課題:沁園春 長沙
課時:一課時
授課類型:新授課
一、教學目標
1.知識與技能:了解詞的常識,掌握詞的誦讀技巧;
品味富有表現(xiàn)力的語言,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,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,培養(yǎng)詩詞鑒賞能力。
2.過程與方法:合作學習,把握詞的內容和寫作思路,揣摩詞中的意象,體會詞的意境,賞析詩詞的語言。
3.情感態(tài)度與價值觀:讓學生感受詞的魅力,感受青年毛澤東的偉人情懷,感受詞人豪放雄奇的風格。
二、教學重點
情景中的激情朗讀與豐富聯(lián)想,結合意象,體會情感。
三、教學難點
擺脫庸俗之氣,培養(yǎng)開闊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。
一、導入
同學們,我們已經進入高中學習,大家有什么抱負呢?(學生自由回答)立志是成才的動力。名人少年多立志。今天,我們學習的《沁園春·長沙》,就是表現(xiàn)作者青年時的志向和抱負的藝術寫照。讓我們通過學習,體會作者青年時代的革命精神和遠大理想,推動我們早立志,早成才。
二、文本解讀
(一)知識積累
1.文化常識
詞:詞興起于唐,盛行于宋,配樂歌唱,句式不齊,也稱長短句。詞最初稱為“曲詞”或“曲子詞”,是配音樂的。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,逐漸跟音樂分離了,成為詩的別體,所以有人把詞稱為“詩余”。詞分為小令、中調、長調,這是依字數(shù)的多少來劃分的。58字以內為小令;59至90字為中調;91字以上為長調。
詞牌: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。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(shù)、句數(shù)和平仄聲韻。某些詞牌的命名,與創(chuàng)始之作的內容有關聯(lián),但后人倚聲或依譜繼作,則不一定受此限制,可以賦詞牌本意,也可以撇開詞牌本意自由發(fā)揮。詞的標題和詞牌有著嚴格的區(qū)別,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(xiàn),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。如沁園春是詞牌,長沙是標題。
沁園春:相傳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園,后來被外威竇憲仗勢奪取,有人作詩詠其事,此詞牌由此而得名。
2.寫作背景
這首詞作于1925年,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(fā)展,農民運動蓬勃興起。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,創(chuàng)建了湖南第一個黨支部:韶山支部。同時,國共兩黨的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已經確立,國民革命政府已經在廣州正式成立。但陳獨秀看不到革命力量,想把革命領導權交給資產階級。毛澤東看到了革命力量,看到了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。因而這年10月,毛澤東從韶山前往廣州創(chuàng)辦全國農民講習所,途經長沙,重游橘子洲,面對絢麗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勢,追憶了昔日的戰(zhàn)斗歲月,不禁心潮起伏,浮想聯(lián)翩,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豪放詞,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領導權問題。
(二)初讀課文、整體感知
1、聽錄音;根據(jù)節(jié)奏提示,齊讀。
2、理清思路,詞的上下闋各寫了什么內容?
上闋:寫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。
下闋:追憶往事,表現(xiàn)青年時代的精神和理想,暗答了上闋的提問。
(三)分析鑒賞
1、詞的上闋寫了哪些景?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?
提示:景:山、林、江、舸、鷹、魚→萬物,由點到面
2、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繪的?(遠近相間、動靜結合,對照鮮明)
遠眺:群山→山紅林染如畫;仰視:長空→雄鷹展翅高飛;
近觀:江中→水碧船急駛俯視:水底→魚兒輕快暢游。
3、哪些詞具有表現(xiàn)力?
明確:萬→山之多;遍→紅之廣;層→林之密;盡→染之透;漫→水之盛;透→水之清;爭→爭先恐后的熱鬧場面;擊→飛之矯健;翔→游之輕快(本指鳥盤旋的神態(tài));競→有力地突出了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。
4、詩人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?
明確:詩人通過遠眺、近觀、仰望、俯視到的紅葉、綠水、藍天、白帆、雄鷹、游魚,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,色彩絢麗壯美的秋景圖,體現(xiàn)了巍峨、博大、壯闊的崇高美表現(xiàn)出了詩人寬廣的胸襟。
5、詞的寒秋景物有無過去一般舊詩詞中的那種肅殺、感傷的“悲秋”情調?
明確:無。原因在于詞中的秋是活潑的、美好的。越描寫山河壯麗,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,越感到革命的必要。這不一致中突出了強烈的革命精神。也在描繪中蘊涵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感情。
(通過對本段所寫秋景和古人筆下秋景不同情調的對比,使學生了解毛澤東博大的胸懷和昂揚的革命精神)
6、詩人面對美麗壯觀的寒秋圖,想到了什么?(最后三句)
面對生機蓬勃、絢麗壯美的大自然和廣闊宇宙,詩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國命運和革命未來,進入了理性的思考,提出誰是大地主宰的問題:革命領導權問題。“悵”,寫出詩人思緒萬千,百感交集。這一問也寫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、凌云壯志。
7、如何理解詞下闋的最后三句?
這一設問句,是對上闋“誰主沉浮”問題的巧妙回答。它表明:國家民族的命運,乃至人世間的一切應該由我們這一群敢于“中流擊水,浪遏飛舟”的熱血青年來主宰。這一設問句再次抒發(fā)了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。
(四)合作探究
四人小組為單位,自主學習下闋,思考以下問題:
“攜來百侶曾游。憶往昔崢嶸歲月稠”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?
學生討論后展示成果:
提示:“攜來百侶曾游”一句由寫景到敘事,十分自然。應注意與上闋首句比較,分別有一個表示數(shù)量的詞,即上闋的“獨立”之“獨”,與下闋“百侶”之“百”。由“獨”到“百”不僅引發(fā)了對往昔戰(zhàn)斗生活的回憶對戰(zhàn)友的思念,而且表明了“獨立”而不孤單的原因,正是詩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戰(zhàn)友。
(五)拓展探究
1、比較分析《沁園春 長沙》中“同學少年”和《沁園春 雪》中“風流人物”的形象。
2、閱讀下列詩句,比較本詞中的秋景,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。
?、俦涨镏疄闅猓捝獠菽緭u落而變衰。——《楚辭》
?、陲L急天高猿嘯哀,渚清沙白鳥飛回。——杜甫《登高》
?、郾淘铺欤S葉地,北雁南飛,曉來誰染霜林醉?總是離人淚。—《西廂記》
?、芤延X秋窗秋不盡,那堪風雨助凄涼。——《紅樓夢》
3、古人寫秋多怨秋、悲秋,把秋景寫得蕭殺悲涼,清冷慘淡,什么“自古逢秋悲寂寞”“萬里悲秋常作客”“秋風秋雨愁煞人”等等。那么,毛澤東筆下的秋為何如此絢麗多彩、充滿生機?
因為他是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,是胸懷大志的政治家。他有著經天緯地之才,再造乾坤之志;他有博大的胸襟,崇高的風范,奮發(fā)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,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(見落花而流淚,見流水而長嘆),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,充滿豪情壯志。
三、課堂總結
詩人雖在“寒秋”,雖只是獨自一人,但因為心中有革命的理想,因為預見到革命形勢的迅猛發(fā)展,所以在此“寒秋”卻無悲秋之嘆,而是以一幅絢爛的秋景圖,寄寓革命的希望,抒發(fā)青春的豪情。
下面的時間交給大家,讓大家進一步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。同學們,大聲地朗讀和背誦,讓天空也留下我們的聲音吧!
(學生自由誦讀詩歌,要求:聲音響亮,感情充沛)
四、作業(yè)設計
今天我們在這個特殊的課室學習我們高中語文第一課,希望能給同學們帶來全新的學習感受。今天請同學們課后熟讀這首《沁園春 長沙》,再次感受詩人的情懷。同時,在我們進入高中學習這個人生新階段之始,請以你認為最優(yōu)美的語言、最詩化的語言,寫下你對未來人生的理想和期望。長短不拘,但希望展現(xiàn)我們朝氣蓬勃的青春激情。